示范引领 培养“习惯”
“垃圾本是宝,分类很重要,细心分拣价值高……”走进银川实验小学阅海第一校区,校园东南角飘出孩子们朗朗的歌声。在学生手工制作品展室,记者看到孩子们用废纸壳、废饮料瓶制作的手工制品琳琅满目。学校总务处孙永超主任笑容满面:“唱垃圾分类歌,做垃圾分类游戏,尤其楼层设置的智能饮料瓶回收机、垃圾分类宣传一体机,学生们可通过分类投放垃圾获得积分攒班费,兑换学习用具。这一切喜闻乐见活动,寓教于乐,寓行其中,文明的生活习惯从娃娃抓起,效果很好!”
的确,一提起垃圾分类,人们脑际里瞬间闪现出四个垃圾桶。似乎这项城市管理工程本该是个烧钱的事儿,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省区投巨资(购置硬件设施),垃圾分类的效果甚微?
“这是一个认知的重大误区!”从事多年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工作的王新宁告诉记者:老人都说,饮食没好坏,关键在习惯。如果说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,瓶颈问题不是资金投入的多与少,是市民文明生活习惯培养起来的快与慢。
在燕鸽湖燕依社区,记者看到身穿绿马甲的工作人员穿梭小区各个巷道。“那是我们培训的垃圾分类保洁工”,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新华热情地介绍道。我们这里的62栋住宅楼,共计2964个住户,8212居民。这个居民小区是全市最早搞垃圾分类的试点。开始居民抵触情绪挺大,嫌这项工作太繁杂琐碎,因此除了巨量的宣传,就是搭建各种平台和载体进行渗透。比如建立专用二维码,将居民家中资源垃圾称重重扫描后返还积分,积分可以兑换抽纸、洗洁精等生活用品。“今年以来,我们发现居民对积分兑换生活物品不是太看重了,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垃圾分类是改善生活环境、利国利民的大好事。说明‘积分兑换’开始是手段,但不是目的,鼓励与引导让居民养成习惯才是根本”,社区周新华书记说。
开展废旧物品手工制作比赛、垃圾分类运动会、最美家庭评选……尽管“培养习惯”是宏大工程的终端,但是示范引领的工作还是海量的。三年来,银川市累计开展各类公益宣传700余场,举办垃圾分类培训班100余场次,“积分兑换”活动620余场次,发放宣传册60万余份。另外,还让垃圾分类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。大力推广“互联网+资源垃圾”回收方式,通过手机一键下单实现上门回收资源垃圾;建立了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,可分层级直观显示市、区、街道、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参与、投放、减量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