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的位置首页 > 行业动态 > 正文

解放日报:大多数人认可垃圾分类但参与度低

发布时间:2017-09-04 12:30来源:解放日报点击率:10285

      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消费水平大幅提高,中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,环境隐患日益突出,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。

 

  近年来,我国大力提倡垃圾分类,今年3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住房城乡建设部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的通知。《方案》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目标、垃圾分类的类别、激励机制等内容。不过,由于社区分类难、垃圾源头处理意识薄弱等诸多原因,垃圾分类的实施成效并不显著。

 

  居民对垃圾分类了解多少?垃圾分类为何屡屡不见成效?环保意识该如何提高?管理部门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以提高垃圾分类的普及率?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KuRunData中国在线调研,进行一项名为“垃圾分类,真的这么难吗?”的调查。

 

  调查采取在线方式,样本总数2000份,分男女两个组别,每个组别各1000份。每个组别中,依据年龄段进行划分,其中,25岁以下25%,25―35岁25%,35―45岁25%,45岁以上25%;调查同时要求每位受访者注明自己的学历程度和目前所处状态。调查显示:对垃圾分类这件事,男性比女性、中青年比年长者、高学历比低学历、在职者比非在职人员有更多的了解。

 

  大多数人知晓、认可垃圾分类

 

  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给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:《方案》是要在我国形成以法治为基础、政府推动、全民参与、城乡统筹、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。

 

  对于这样一个制度,普通民众有多少了解?在回答“您了解垃圾分类吗?”这个最基本的单选题时,2000名受访者中,表示“了解”的占43.4%,其中男性组选择此项者为44.8%,女性组为42.0%;表示“略知一二”的占43.1%;表示完全“不了解”的,占比为13.5%。

 

  2000名受访者中,从接受教育程度看,高中(含中专职校)的有228人,大专学历438人,本科1183人,硕士及以上(含海归)151人。数据显示,学历越高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度也越高,其中本科为49.1%;硕士及以上(含海归)为50.3%,两者均占半数上下,再加上“略知一二”者,占比均近9成。同时,受访者中目前为“在职”状态的有1475名,其中47.1%表示了解“垃圾分类”;而在退休人员中,表示了解的仅占17%。

 

  数据显示,虽然垃圾分类在我国已提出多年,但普通公众的认知度尚不尽如人意;即便自认“了解垃圾分类”,但在日常生活中,具体怎么分类、会不会自觉分类,还做得不够。在回答“生活中您会对垃圾分类吗”这个单选题时,表示“会”的占49.7%;“偶尔会”的占37.9%;“不会”的占12.5%;但在进一步询问“您知道对垃圾怎样具体分类”时,表示“知道”的只有28%;“知道一点,但具体操作时有点懵”者占多数,达63.8%;“完全不清楚”的有8.2%。

 

  数据显示,去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.1亿吨,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.8亿吨。面对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趋势,城市垃圾的处理应坚持无害化、资源化和减量化原则。在回答“您所了解的垃圾分类好处有什么”这一多选题时,68.4%的受访者也表示: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处理,可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。

 

  尽管对垃圾分类的好处不缺乏认知,但目前垃圾分类的现状尚不尽如人意。在受访者中,对垃圾分类效果认为“很好”的仅占10.3%,认为“不好”的占26.8%,觉得“说不清楚”的有6.4%,56.6%的受访者认为“有待提高”。

 

  “参与度不高”是推进最大障碍

 

  哪些因素制约了垃圾分类的推进?管理学上有个“木桶效应”的理论,有专家认为,我国目前垃圾分类的“木桶”,长板是政府主导、资金保障度、顶层设计、基层创新;而短板,则是“全民参与”不高,这样的“木桶”显然盛不了太多水。调查数据印证了专家的观点,68.7%的受访者认为,垃圾分类目前效果不好有待提高的重要原因,就是“全民参与度不高”。除此之外,“公众知晓度不够,环保意识相对淡薄,即便源头分了,但运输混装,分不分都一样,奖惩机制不够”等,均有不少受访者做出了选择。

 

  数据同时显示:居住小区“已实施”了垃圾分类的仅为26.4%,“没有实施”的占比36.1%,“虽然实施,但形同虚设”的占到了31.6%,居民本身“没关心过”的占比6%。进一步调查显示,受访者中,丢垃圾时会主动注意垃圾桶上的标识者占46.0%;家里收集生活垃圾时,将不同类型垃圾分装不同口袋的占比19.5%;把干湿垃圾分开,尽量将垃圾处理干燥后再丢弃的有8.1%;会把电池和废旧家电放到专门回收点的有13.0%;基本上啥都没干过的居然也有13.5%。#p#分页标题#e#

 

  参与度不高,首因是“设施不全”

 

  那么,对个人而言,将垃圾进行分类感觉最困难的是什么?在列出的6个选项中,“分类设施不齐全”以28.2%的比例排在首位。受访者傅先生说:他居住的小区是个大型社区,有2700余户住户,绝大部分楼栋是高层。相邻两栋楼的大门口,各放一个垃圾桶,一个写“湿垃圾”,另一个写“干垃圾”,垃圾桶每天有专人早晚各收一次。若严格按照标注扔垃圾的话根本扔不下,特别是湿垃圾桶;而有害垃圾没有设置专门扔的地方。另外,即便是按照标注来扔,收垃圾时也都统统混装在一辆平板车上拉走,等于白分,“这样标注的垃圾桶,就是个摆设。”傅先生如是说。除了“分类设施不齐全”外,还有人认为困难在于特殊种类垃圾没有专门回收点、不清楚分类标准;还有的则从主观上找原因,认为自己“太懒了”,也有认为是“习惯使然,长久以来都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”。

 

  不会区分垃圾,直接导致参与度低

 

  依据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,垃圾分为三类。第一类是有害垃圾,包括废电池(镉镍电池、氧化汞电池、铅蓄电池等),废荧光灯管(日光灯管、节能灯等),废温度计,废血压计,废药品及其包装物,废油漆、溶剂及其包装物,废杀虫剂、消毒剂及其包装物,废胶片及废相纸等;第二类是易腐垃圾,包括食堂、宾馆、饭店等产生的餐厨垃圾,农贸市场、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、腐肉、肉碎骨、蛋壳、畜禽产品内脏等;第三类是可回收物,包括废纸、废塑料、废金属、废包装物、废旧纺织物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、废玻璃、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。

 

  应该说,《方案》对垃圾如何分类的描述是很清晰的。可还是有不少人“傻傻分不清”。数据显示,有超半数达51.8%的受访者认为“太复杂了,头晕”。至于原因,有认为“宣传不够广泛的”;也有认为“只重宣传,不重视具体的讲解与实演,社区在这方面工作不够”;还有人觉得“有些垃圾难以界定到底属于哪一类”……

 

  调查列举了几类常见垃圾,请受访者选出有害垃圾。列出的选项有:废电池、废塑料、过期药品、废弃油漆桶、废弃灯管、玻璃瓶六项,依据《方案》,这六项中,除了玻璃瓶属于第三类可回收物,其余均为有害垃圾。可结果显示,选择准确率并不高。即便是废电池,选择正确的也只有91.2%;而对废塑料、过期药品、废弃油漆桶和废弃灯管,准确认定其是有害垃圾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54.7%、69.9%、71.9%和63.2%; 对于可回收的玻璃瓶,依然有23.8%的受访者将其划归有害垃圾行列。

 

  不会区分垃圾,成了垃圾分类难以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。

 

  “加大宣传力度”是首要措施

 

  管理部门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分类的普及率和参与度呢?超过6成受访者表示,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。受访者也提出一些积极建议,比如: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;更科学合理地设置垃圾回收的布点;用制度保证垃圾处理的每个环节配套衔接;也有不少人认为应该要求企事业单位率先做出表率,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。据了解,上海从今年起已全面实行单位生活垃圾的强制分类制度,要求实行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和源头管理。实施范围一是公共机构,二是企事业单位,包括党政机关、学校、医院、科研等各类事业单位;车站、机场、公共体育场馆、文艺演出场馆等各公共场所管理单位;宾馆、饭店、商场、超市、商用写字楼管理企业以及快递企业、食品加工等各类企业。

 

  至于为促进垃圾分类而建立的“绿色账户”,受访者中认为“挺好的”有30.2%;认为“奖励力度不够影响积极性”的占27.8%;认为“没什么约束机制相配套”的占17.9%;认为“积分兑换不够方便,可兑换品种不多”的占10.0%;认为“主要是网上兑付,老年人不太会使用”的占27.8%。

 

  调查中,也有受访者表示:“绿色账户”固然有一定激励作用,但要把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,还是需要每个人将其化为自觉自主行动,真正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高度来对待垃圾问题,由此,垃圾分类工程才能有长足的进步。

 

原标题:都说垃圾分类是好事,可参与度为何一直不高

(来源:解放日报)